內文

觀自在菩薩
    成就善業功德,觀照自己本性無礙自在,並觀照眾生,成就善業功德的人,稱他為「菩薩」。
   〝菩薩〞梵語:菩提薩埵。菩提:覺之意。薩埵:眾生之意。菩提薩埵,指菩薩以「慈、悲、喜、捨」四無量心,救濟他人,利己利人之行。上求佛道的精神,下化眾生的責任,我們稱之為「菩薩」。
   
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
    觀自在菩薩依著般若波羅蜜多,以身體力行去實踐,修行到很深入,觀一切法空,心很寬闊自在,對於虛幻的人世間,不貪,不被物欲所迷,心淨不染,廣修菩薩行,善達空相,諦觀宇宙間的事物,都是由因緣而生,無法永久常存,發大菩提心,大悲心濟度,利益眾生。
   
照見五蘊皆空
   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」五蘊,蘊:積聚,隱藏之意。五蘊自心隨緣而生,人類因〝色受想行識〞五蘊際遇染習,無法越過脫離生死苦厄。
◎色─色是有形狀的物體。意指眼根所取之境,所識別之對象。具有形式的外物為「色相」,肉色=身體;外色=山河大地所有物質。「色」為物質存在之總稱。
◎受─收取,領納之意。五根五塵相接觸,心裡所產生聲色境界,領納的感覺為受。
◎想─念頭對境之像起意念。思慮(六識)對某事縈繞於心,揮之不去,於心中浮現思想或主義,表象之覺。由緣而起妄想,皆是空,所對之境也是空的。
◎行─作為,心念造作,被物轉境而行之。七識意根起作之意,對因緣和合所造作之現象,有所作為。
◎識─見解,心動為識。八識「阿賴耶識」分別的作用,對事物起各種不同的認知判斷,對「境、物」產分別辨認,推究因果等綜合的能力。
    五蘊的形成,由六根: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」。六塵:「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」等,互相接觸產生六識。
    六識:「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」。心對外界的觸動,不停的思惟、變遷,六根六塵錯綜復雜,產生業行造就善惡果報。
    人類因宿世所累積的習氣,造成無明,妄認我,妄身為自己,執著於我而放不下,長劫輪迴。有智慧的菩薩,勤修觀行,時常自我返照,徹底知道五蘊是自心隨緣而生的含義後,如何不被污染心性,積聚一切有為法,本性就能顯現潔淨光明。
    修學般若之行者,依般若智慧關照,五蘊是無常空幻的,靜心思惟觀察,超越一切迷惑,擺脫種種煩惱、繫縛,離欲斷苦,越生老病死怖。

度一切苦厄

    人生有八苦:一、生苦。二、老苦。三、病苦。四、死苦。五、愛別離苦。六、求不得苦。七、怨憎會苦。八、五陰熾盛苦。釋迦牟尼佛發現「萬物皆從因緣而生」,從這因緣而生起的一切事物,皆是因緣和合變現而成,不具真實。
    五蘊是因緣所生之法,凡是因緣所造就之物質,皆是虛幻,到最後是空的,何用執著捨不得放而痛苦呢?〝苦〞是自身集聚而來的,碰到逆境不如意,或天災人惑就身心不安,痛苦非常。
    具有智慧的人時常反觀自己,了悟得知這個身體,是四大假合而成,虛幻不實在,何爾苦苦捨命追求?況且宇宙間的任何一物,不也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嗎?
    日常生活中遭遇煩惱,不如意,能適時轉換心境,雜念自少,煩惱自無。因緣具足親近善知識,求願了脫人生大事,就不必在受苦澀厄難輪迴而痛苦了。

舍利子

    「舍利子」是佛陀大弟子的名字,本是外道,聽馬勝比丘説:「諸法因緣生、諸法因緣滅 、我佛大沙門、常作如是説。」
    舍利子聽聞,舜時頓悟,與目犍連率同兩百多位弟子,皈依佛陀、剃度出家,不久即証阿羅漢果。「舍利子」是此經佛陀說法對象的代表人物。

色不異空、空不異色

    佛教中,把一切有形的物質,都說為「色」。色是有形狀可以看得到的物質,像〝桌子〞本是空名,經過因緣和合,有木板、木條、木匠製作而成為「桌子」。但在 若干年後,因緣散壞、桌子崩離、腐壞歸空,〝桌子〞就不存在了。凡是有形狀之物體,都會變化、壞滅,桌子本來只有空名,是經過因緣和合變現而成,所以為假 有而已。有相身中無相身,色與空本無二,世人自己分別。(「色」還包括「五根、五境」。五根:「聲、觸、色、味、香」指耳根、身根(皮根)、眼根、舌根、 鼻根等能知之根。五境:「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」五境使人起煩惱,污染心性,如同塵埃。)


色即是空、空即是色
    與上一句「色不異空、空不異色」,四句意義相同。釋尊加重語氣,使學者更了解,世間事物皆假合,物質的存在都稱為「色」,會變壞變空會幻滅。
    「空」可變換為有,亦可轉變為無,桌子從無變有,有一天散壞,又從有變無。眾生與物質都是從無變有(來生),再從有變無(去滅)與桌子同理之義,宇宙萬物又何嘗不是一直再變換,相續不斷!
    色是空、空是色,物質、精神屬因緣所生法,無固定不變,著相則著有,迷真則落空。   
    一般人對「有」、「無」,「色」、「空」,執著不放,煩惱痛苦,不知生命是「地、水、火、風」四大假合,若離散,一切還是歸空,因而持「有、無」之見的人,不能脫離生死、愁憂苦惱。
   
受想行識、亦復如是
    釋迦牟尼佛在前面説,「色不異空」,「受、想、行、識」四蘊同樣是不異空。
    佛、菩薩看眾生陷於五蘊苦厄之中,發慈悲心,救度眾生一切苦難。但是,眾生也要清楚五蘊中,無色蘊可得,亦無「受、想、行、識」四蘊自性可得,「受即是 空、空即是受,想即是空、空即是想,行即是空、空即是行,識即是空、空即是識」。世間一切無常,不停在轉變當中,既是空幻,我們執著什麼,爭求什 麼...!應由煩惱痛苦中,修証了悟,自己解脫出來。
    釋尊又説:人亦空、法亦空,二相本來是相同,既然無我,則宇宙萬法皆無常存。生死不二,生亦無喜、死亦無懼,即是「色不異空、色即是空」。
   
舍利子
    釋尊耳提面命又叫「舍利子」,也提醒其他人注意聽!佛繼續說...

是諸法空相
    諸法空相,諸法是指五蘊所涵蓋的一切法。法是事物的各體形態,包括宇宙間,有體、無體,相為諸法乃事物之形象狀態。
    一切事物各有其自體的形態,例如山有山的形態,河有河的形態,每樣事物都有各的形態。一切法皆緣生,緣起的一種現象。
    有形態的事物,終究是假相,因為會壞滅,所以釋尊說:「一切法本無自性,皆由因緣所生」。金剛經云: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。又云:「一切有相、皆是虛 妄」。世人應遠離我、法,二執之實體,依空而顯明實性為真如(空性),「凡夫」因空性被煩惱障污,而不能顯現。但空性仍是清淨,沒有因人生起煩惱而被垢 染。
    見聞、感覺使我們能清楚觀照知道〝五蘊〞之「色蘊、受蘊、想蘊、行蘊、識蘊」是蘊藏污染心性,遮避本性光明,善法不生,使惡法生長的意思。
    「佛」遠離諸煩惱,証悟空性,使自性清淨。但空性原本就是清淨的,只是還其於本來而已。了達諸法之空相(空性),不起分別執著,不起惑造業,便能去向解脫。

不生不滅
    人的軀體因心的作意分別,隨著歲月而衰敗,總有一天壞滅,即是生滅法。人有來生就有滅亡,不曾有來生,自然沒有滅,想要不生不滅,就要解脫五蘊的纏縛,對 人世間的物質欲望減少,去除貪念,放下我執,對生命的生滅即不畏懼。釋尊引用恆河之水,見精自性不會變遷、衰壞,自然不生不滅。
    諸法空性「法生,因緣和合;法滅,因緣離散」,其因緣之和合、聚散,並無自性實體。「自性」是靈性,不是精神、物質。真正的我,靈性(自性)是永恆,不生不滅。
    佛說: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,空性即自心之佛性亦不生不滅。眾生具足法身真空妙性,本之佛性於古至今不曾生、不曾滅,不變不移,無來無去,無舊無新,無生無滅,即是解脫。(宇宙亦不生不滅,無始無終。)

不垢不淨
    眾生本來清淨法身,心性本體不被五蘊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」,所迷惑、染污。真實之本體,心識中無剎那之念頭,心性的本性不動時就無善無惡。意念生起,皆以外來之境所導,致無明之轉動作用。
    眾生我欲、我執,對外境生迷而心起煩惱,沉輪於苦樂之境域,煩惱束縛繫著生死。煩惱能遮蓋、掩藏心性本質,惟有斷除「貪心、瞋心、痴心」一切欲念根源,「不垢不淨」的本體,才能「不生不滅」。
    有位大德家中的狗狗‘吉旺’,偏好吃自己拉的大便。大德除便動作稍慢的話,會搶不過狗狗馬上拉,即刻吃的速度。
    我們認為糞便是污穢、臭的、髒的,可是在於狗狗,它可不這麼認為呢?
    糞坑中的眾生〝蛆〞習慣常住在糞坑裡邊,它們悠遊自在,是快樂的!所以骯髒與清潔是人類在分別,垢與淨沒有覺對的論調標準。
    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」中「不垢不淨」,也提示我們對事物,不宜作自我的區分判別。

不增不減
    「不增不減」也是用來說明心性本體,眾生未形成體之前至世界壞滅,其性不變如如自然,心性本體就無增無減,無壞無益現象。
    桌子的形成,由樹木變木板,合成為桌子。在於桌子的形成,我們認為多了一個桌子,但是在別的地方少了木材。
    比喻從東邊買東西,拿到西邊,西邊多的東西是從東邊拿過來的,東邊缺少東西,是因為東西拿到西邊去了。對宇宙而言,這一切的變換並無差別,是不增不減。
    一般人會用「增」、「減」,判斷事物的價值,處心積慮追求競爭,不知足拼命追逐身外之物,產生不必要的憂悲苦惱。
    佛陀用「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、不增不減」,說明諸法空相,使眾生去迷解悟,何況「生滅、垢淨、增減」是虛妄不實的。
    眾生不能解脫,就是處於在那執著、分別、妄想,虛妄迷茫的自我境遇之中,無法自解脫離,不知輪迴苦。

是故空中無色、無受想行識

    釋尊在經典説: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」無常,無常即是苦。心中不被世間任何形形色色物質所迷惑,意念影響牽絆,就如同欲將東西掛在空中,是掛不住的。
    雜阿含經: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」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,內、外,粗、細,好、醜,遠、近,彼一切非我,不異我,不相在。
    斷諸邪見,於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」生厭離欲,自身不著於某種境界,自然內心空曠安逸,空與色亦不存在,那也就無「色蘊」與其他「受蘊、想蘊、行蘊、識蘊」了。

無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無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
    無著於「色、空」,也就無取與捨了。既然是空,就無心性所向對事物之分別,不會因五蘊所積而產生習性,不受(自體)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」之感覺思惟作用,即「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」六境(外在境界),汙染人心。
    六根─眼不觀色、耳不聽聲、鼻不嗅香、舌不耽味、身不忘動、意不狂亂。
    六根清淨不會產生煩惱,不會被〝六塵〞一、「色塵」蒙敝。二、「聲塵」左右。三、「香塵」著於氣味。四、「味塵」變別。五、「觸塵」與外界接觸無產生作 用。六、「法塵」。「塵」指微細之物質,塵常浮動,附著他物而染污之,故喻「煩惱」為「塵垢」;「垢塵」為煩惱之總稱。垢染心、繫縛心,引人迷妄,使人勞 憊。
    釋迦牟尼佛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:法是因緣所生,無自體、自性,如等皆不染,自然也無六根,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」所做諸等的意念分辨。

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
    眼識能見色,影響十八界不安,若眼界能清淨,就無「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」界,無「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」界,無「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」 界等心之作用。十八界「六根、六塵、六識」,就不會執著受染。(五蘊中之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」的「色」是含蓋「五根、五境」與眼界所見的「色」不同,眼 界只是眼睛所對照的境而言。)
    釋尊在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」中,教我們要守護六根,不要被外境的六塵給迷惑而顛倒自性。

無無明亦無無明盡
    無明是無智、愚昧,無明是一念,無明是黑暗。眾生因無明起多種分別而煩惱,造罪業,如娥赴燈。
    在十二因緣中從胚胎至老死之中的無明,是相續過去世因緣牽纏,迷惑之中造業,根深蒂固。在這一世來生,就有憂悲苦惱,要去掉實不容易。
    佛陀教導我們必須自觀,隨時觀查自己的所作所行,不被外界影響自身之清淨,自然沒有無明。以般若正智去除消滅無明,去除十八界的幻化障礙,就沒有迷惑、執著,清楚所行所作所為。所以沒有了〝無明〞,又何需再去盡一切無明?

乃至無老死、亦無老死盡
    人對生貪著,對死害怕,皆因無明而起,不知過去世所造之因,受現在世之果報,流浪輪迴。
    因為有前世無明所造惑業,再來生就要行前世所造之因,行善惡業行。業因很可怕,現生所造之業,來世受生之報,以至有生必有老死之十二因緣輪迴的果報。老死憂悲苦惱等人生所不能免除的痛苦,宇宙萬物有生必有死,是自然的現象誰也逃不了。
    萬般帶不去、唯有業隨身,人類受生,皆因前世無明造業的關係,而有十二因緣之「行、識、名色、六處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」產生。
    生是老死之源,在受胎之一念"業識"為去向,善果受胎為人,惡業受胎為畜。"名色"為受胎之知覺形體"六處"。六根、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」具成出 胎。"觸"嬰兒逐漸長大,敏感的觸面越來越多,喜好也不同。六根所"受"對環境的認知,苦與樂之分別,而生"愛"對物質的須求,擴大執著"取"之,佔為自 己所"有",為了要滿足自己擁有而造種種業,造成後世果報,輪迴來生...再老死。因無明、行...等十二因緣於「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」業因的支配,三世輪 迴不停。
    如果能斷無明,心性清淨,就能看破生死,也就不會有生死的問題。既然沒有無明,就無生死,也無老死盡或去盡老死了。

無苦集滅道
    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四聖締,是佛陀觀察到人生,由痛苦至解脫,四種體悟諸法,生滅無常,正確無誤,以真理修行的階段。
    世間的苦都是由貪欲而來,五欲「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」。人會煩惱痛苦,都是想求得物質豐富,精神舒適,對事物不肯放捨,在無明愚痴惑業中起執著,招至煩惱而生活在痛苦中。
   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記載,佛陀當年在菩提樹下,悟道之十二因緣法與四聖諦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。
◎苦諦:受身體、內心、外界、人事、死亡之煩惱,於生活中對事物貪欲,執著不放,苦的根源。
◎集諦:集人生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。痛苦自己招惹,貪欲、瞋心、愚癡平常堆積而成。
◎滅諦:了解苦是自己所集聚而來的,要將它消滅,不要集聚煩惱,讓自己痛苦。滅除煩惱讓身心從煩惱,困苦與輪迴生死中,解脫出來清淨自在。
◎道諦:能了解滅除痛苦,滅掉自身聚集煩惱痛苦的道理後,就要下功夫去修行,証悟行佛道,自利利他。
    佛說:「四聖諦」是人生從痛苦中,修行解脫修道的方法,無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就能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惡。
    釋尊云:身是眾苦之本、心是惡業之根,若能放下身心,便登菩提彼岸。

無智亦無得

    以般若智慧去除無明煩惱,使本性顯現原有的光明,如果本性光明沒有愚痴,就不需要智慧了。
智慧與愚痴是相對等的,沒有智慧就沒有愚痴,比喻無光明就無黑暗的意思。
    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証悟解脫,就不用在求於智慧,也不執著於智慧的存在。
    得與失是相對的,如果我們不求得任何事物,也就不會耽心失去任何喜愛的東西。沒有欲望,就沒有煩惱;不求快樂,不會有痛苦、心不執著,也就不必放下了。
    "無智亦無得"簡單略說,讓我們易了解佛陀的意思,知一切法為虛妄,無求自然心理清淨,沒有所謂得失,也就不用般若智慧去修行了。

以無所得故

    我們能對事物存以無所得的心,為人處事自然無壓力,很快能達到目的,得失心太重,不一定能成功,又不自在,凡事順其自然,「無心插柳柳成蔭」,學習無所求讓自己快樂。

菩提薩埵
    以智上求菩提,自利;以悲下化眾生,利他。於未來成就佛果,自利利人二行圓滿的菩薩,自己覺悟,也希望有情都能覺悟。
    眾生如果能夠去除貪欲,自然無煩惱,就與佛、菩薩一樣,不著色相沒有欲望,清楚明朗知道,五蘊是空的,無所得的,心淨,人空、法空,不奢求一切,安然自在,以種種方便引度眾生。

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心無罣礙
    般若,精要思想,修習佛法先成就般若智慧。
凡夫欲望無窮盡,不能知足內心障礙多。每天患得患失,耽心不能安穩過日子,怕得到的在失去。凡夫,無般若,無思維、覺醒,易污染,具有般若,就是離染。修行成就般若智慧,依聖人的方式,老實去做去行無得失心,順其自然別顧慮太多,就能無罣礙而自由自在。

無罣礙故
    時時以般若智慧觀察,世間一切虛妄境界,無變無異、無來無去,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」,「身、口、意」不去觸犯,貪、瞋、癡造惡,好勝心得罪人,心中就不會有恐懼、罣礙。
    能夠「無我」就不會假公濟私、損人利己。「無我」可以廣結善緣,造福人群,何樂而不為呢?
    佛説:人身難得,欲望是痛苦、煩惱的根本,戒「貪欲」、「無我」才能無罣礙,日子過得安穩。

無有恐怖
    眾生「身、口、意」不造惡業,就不會受報應,能心無罣礙,活在沒有恐怖,過安穩自在的日子。

遠離顛倒夢想
    人因對事物要佔為己有,才會患得患失不能自在。
    世間一切是變換無常,到最後都是空的,但是眾生逃避不去面對現實,偏偏執著於自我虛妄的見解,不知大限來時,一無所有,一切幻滅。
    觀自在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,知道五蘊是空幻,妄念不生,沒有顛倒,沒有夢想,自在無礙。

究竟涅槃
    涅槃是梵音,寂然不動。中文義譯「清淨解脫」,寂滅無生無死,滅生死因果。諸法不生滅及生死的束縛,才能夠一切無礙。
    世人皆執著在有我身,迷己逐物,為人世間的身外之物追求束縛,造種種業,受種種苦不能解脫,不知不覺輪迴不停。
   
三世諸佛
    「諸佛」指無法計算成就的「佛」,無數無量証得涅槃大果的「聖者」,如恆河沙那麼多「覺者」。
    三世諸佛的三世是指「過去世、現在世、未來世」。因有三世的承續,眾生要承擔「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」所作所為的因果責任,所以,切記「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。

依般若波羅蜜多故

    佛菩薩依正念修持,實踐八正道。般若智慧靠自己精進修持,唯有般若智慧能打破無明,遠離顛倒夢想。
    快...快...去吧,去作,去行,心淨不被染著,隨時能夠轉換境界,跳脫迷失,使心清淨。
    "心得"是人生的經歷過程。唯有親自深入修習,方能啟發體悟,離生死苦。

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
    「阿耨多羅」譯為「無上」,「三藐三菩提」譯為「正遍知」,指釋尊於菩提樹下覺悟緣起之法,即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。佛陀究竟透徹,覺悟之智慧,空相妙理,含有平等、圓滿之意。  
    當今世人若能依此,般若波羅蜜多,三藐三菩提法修行,豁然開悟得證無上正等正覺。

故知般若波羅蜜多
    佛陀再重復此句,意思要我們知道,修持般若波羅蜜多,依仗般若的功力,滅除惑業、煩惱,了脫生死的痛苦,證得菩提就是彼岸。(迷惑為此岸,智覺為彼岸;有相為此岸,平等無相為彼岸;生死為此岸,涅槃為彼岸。)
    佛之悲憫,啟眾生之慧,方便利物接引,化人改惡向善。修行諸妙善法,離假歸真,由生死的此案,到涅槃的彼岸!。

是大神咒
    心正可以避邪,咒語可以保護自己,加強心境去實行證悟。修持般若波羅蜜多心經;般若神咒,神力征服生死魔。
    咒的力量很大,攝心授持,得佛菩薩種種神力加被護佑。心中有主窄、邪法難侵進,不去修就無法得知見解。
   
是大明咒
    「明」是明顯透徹,沒有阻礙有智慧,「明」能破除愚癡,悟達真理,真實而無虛假。
    「咒」可以說指對神鬼所發之神聖語句,「咒」是密語,聞者滅除罪障,持者滿足眾生之願望。
    修諸波羅蜜等呈現真實智慧,明見一切事物及道理,精進修此般若波羅蜜多,成就越大,顯現出的光明越強。
    呂祖云:「一點心燈焰焰生,不勞挑剔朗然明,得來照破人間暗,獨放寒光滿太清」。

是無上咒
    此經咒無任何東西能夠超越的意思,照見從前的黑暗,得見現前的光明,徹底修証了悟,最高的境界無有能極者。
    心是眾之王、心是法之王,此神咒為最,是為第一無上。

是無等等咒

    此神咒不可說不可比,無有邊際無有等齊者。般若心經之咒語,於諸部般若經典中,最為扼要之精髓,故稱無等等咒。
    "無等等"只除佛之外,再也無人相等。

能除一切苦

    修行人先要破除迷妄,無染無著與人無所爭奪,時時觀照自己警惕反省,平等心待人處事,不種惡因就減少災難困惑。認清改變自己的命運,自然心性清淨,以後免受生死流轉,輪迴之苦。

真實不虛
    釋迦牟尼佛隨眾生因緣,應機施教,說的話真實沒有虛假。此神咒是真的,不虛假的,能度脫有情眾生,從此岸到彼岸。  

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
    「咒」是不以言語特殊靈力深奧之密語,持此「般若神咒」鬼神遠離。   
    法事中向佛、菩薩禱告,祈願欲袪除災禍惡難,滅除罪障祈求利益時誦念,若誦讀觀想即能穫得成就佛果等的利益。
    釋尊允許以「咒」為人治病與護身之用,真實而無虛假。若人常念此咒,使心安定不散動,專心受持般若波羅蜜多咒,得無生法,功行圓滿。
    我國與日本對密語均不作翻譯,直接運用原語之音譯,其真言可滿足願望,亦可開悟成佛。

即說咒曰
    接下來是密咒的說明。

揭諦揭諦
    人空、法空、忘情絕念,快去、快去,從心境轉念不被無明束縛,袪掉煩惱愚痴,從此岸到彼岸吧!

波羅揭諦

    不著所空、空無,去到彼岸不受輪迴,趕快過去對岸。

波羅僧揭諦
    "諸佛清淨離欲塵,隨機應化度眾生"。諸佛清淨境界,人人都到清淨的彼岸與佛同在,才能了脫生死。
   
菩提娑婆訶
    迅速成就修行的人,須發菩提心勇猛精進,隨時提醒自己,不要起驕慢心、奸詐心、貪婪心。行般若波羅蜜多,日夜勤修不可三心二意,降伏其心必然成就,才能悟道達本性空,即得菩提。入世間出世間修行的行者菩薩們,修行般若智慧,迅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釋果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