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十二》水月觀音:
    立浮於大海上的岩石,注視水中之月。水中月是月的影現,沒有月的實體。
    有位國王很疼愛女兒,凡是公主喜歡的東西,國王盡可能滿足她的願望。有一次,公主散步在花園池塘邊,凝視著池塘中的水,池水上激起許多水泡,像珍珠一樣,非常漂亮喜愛,便對父王説:想取池塘中的水泡做華鬘(頭上戴的妝飾品)。國王説:好...好...不過!水面上的水珠虛幻不實,剎那生滅無常,怎麼做華鬘呢?公主不信拗起性子。國王心慌,急忙請匠工想辦法將水泡拿來做華鬘,取不得、做不成要砍頭。眾匠聞言,害怕國王震怒會殺人,站在一旁發抖恐慌不安。
    其中一位老工匠上前秉告國王,有方法取水泡,便請公主隨同前往,親自挑選水泡好醜,讓老工匠製做華鬘。公主捲起袖子用手掌拿取水泡,剛掐起來就破滅了,再掐…又掐… 都沒有辦法取得水泡,搞了大半天,沒辦法取得一泡!疲勞厭倦…!就放棄取水泡的念頭。故事中提示,人生無常如水泡,不能久住。
    禪宗惠能大師,得到衣鉢之後,在獵人群中隱居十幾年,因緣成熟開始行化於世間。
    有一天途經法華寺,見到兩位出家人對著一面幡子,爭論不休。一位説:如果沒有風,幡子怎麼會動呢?所以是風在動。另一位説:沒有幡子動,又怎麼知道風在動?所以説是幡子在動。兩人各執一詞互不相讓,爭得面紅耳赤。六祖上前仔細聽過,知道他們在爭論旗幡飄動的原因,對二位説:請別吵,我為你們做個公正的裁判,這其實不是風在動,也不是幡子在動,而是二位仁者的心在動!
    風與幡皆為假象,猶如鏡中花、水中月一般。就像惠能大師所説:「菩提本無樹、明鏡亦非台、本來無一物、何處惹塵埃」。
    十方法界中有:『佛道、菩薩道、緣覺道、聲聞道、天道、人間道、阿修羅道、畜生道、餓鬼道、地獄道』等十法界。佛陀告知眾生:「應觀法界性,一切為心造」。此身難得,不知惜福緣,造五逆十惡,謗法破戒的人,以後往趣地獄道。欲貪不息,痴想橫生者以後往處餓鬼道。愛見為根,慳貪為業者往是畜生道。純執勝心,常懷瞋鬬者往處是修羅道。愛染不息,雜諸善緣的人,以後往生人道。廣修戒善,作有漏因則往天道。功成四諦,歸小涅槃往處聲聞道。見局因緣,證偏空理則往緣覺道。圓修六度,總攝萬行者往行菩薩道。一乘任運,萬德莊嚴則是諸佛。
    萬法為心造,常是作觀「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、清淨涅槃」。
    此篇「水月觀音」表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之「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 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説法」。觀世音菩薩對有境緣,無境緣之自覺者,即現聖者之相而説十二因緣法,引之入道。
    「辟支佛」也可譯為「緣覺」,緣覺者觀十二因緣道理,覺悟生死而求涅槃。以自度自利行,無他利心,因而不發大悲心救度眾生,亦難登果位。緣覺也稱為中乘學者,無師而能自覺自悟之修行人。
    眾生都會面臨「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」,在這四苦中來回奔波。多數人會產生疑問,我是怎麼來這個世間的?為什麼會來到這個世間?如果説因緣業力來,很多人不相信。偏偏因緣、業力主窄著命運,由不得我們不信。
※因緣:〝因〞─指能引生結果之條件。〝緣〞─產生果報之機會、遭遇。
※業力:過去「前世」行為,延續下來「今生」身心在造善、造惡,會出現「苦果」、「樂果」等造業的力量。一粒粒稻子,是「因」─土地、雨水、耕種,所成因緣。
    人的由來如稻子,產生的因緣過程。生了又死、死了又生,就是有十二因緣的緣故。
※十二因緣:
◎過去:﹝一﹞、無明。﹝二﹞、行。〝二因〞。
◎現在:﹝三﹞、識。﹝四﹞、名色。﹝五﹞、六處。﹝六﹞、觸。﹝七﹞、受。〝五果〞。
◎現在:﹝八﹞、愛。﹝九﹞、取。﹝十﹞、有。〝三因〞。
◎未來:﹝十一﹞、生。﹝十二﹞、老死。〝二果〞。
一、無明─無知。(不明白真正道理,貪瞋癡之煩惱招業報。)
二、行 ─沒有停歇。(常常動起心來、身心、行為造作活動。)
三、識 ─心的異名、心的依託處。(人有前世種種﹝心、意、識﹞的業﹝因緣、果報﹞,受到意志引生因果關係結合形成力量,引發識之作用。妄想、辨分別、對事情好、壞的執著。)
四、名色─胎之形成。(六根﹝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﹞未具。五蘊肉團之體。〝名〞為識心,〝色〞為物質。凝聚﹝胞胎﹞﹝細胞核﹞,一切精神與物之稱。心、身為生命組織之整體。)
五、六入─又稱六根。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﹝念頭﹞,感覺器官,完成構成,出胞胎。)
六、觸─胎兒出生與外界的接觸。(人初生、來到世間上,不分善惡、苦樂,因觸﹝相遇、相接﹞,生堅、濕、蝡、動、食、餓、悲、喜。感情之所依。)
七、受─領納之意。(無明、行而影響八識之種子,稱為受。外界影響於生理、情緒、思想等,所產生痛癢、苦樂、憂喜,好惡等境界。愛之分別心情差異,相應苦、樂、主觀感受。)
八、愛─貪戀,執著對境生欲。(愛分四種:一、親愛:友情之愛。二、欲樂:某特定人物之愛情。三、愛欲:建立於性關係之情愛。四、過份執著以致痴病之情愛。)
九、取─得到。{煩惱總名}。(長大成人,心貪執取,對﹝淫、食、資﹞貪求之心。)
十、有─存在之意、果報之因。(人為了要〝有〞,﹝欲望﹞就會生出招感苦樂之果報。)
十一、生─老死之起源。(由過去業力結之當來果,以受生死之報。﹝生有四生:胎生、卵生、濕生、化生﹞)。
十二、老死─愛、取、有,三因使身壞命終。(老、死、憂、悲、苦、惱等,人生不能免除之苦。有了〝出生〞就逃不出老死這十二因緣的過程。)
    貪是無明,思是行。依過去「無明」、「行」二因,心識起初託生母胎,其分為「識」。六根未具備為「名色」。胎內六根具足為「六處」。出生嬰兒期對外界還不了解苦、樂之差別,釋為「觸」。少年時期,受外界刺激而產生的情緒反應最強,分「受」。青年期愛欲強烈為「愛」。中年時期,貪著心勝為「取」。意志、行為造業分為「有」。由於「因」,再有來世為「生」。此後至為「老死」。人身難得今已得,應多施與奉獻。
    有些大德菩薩們,無怨無悔用心專意顧家養兒育孫,為家庭為親人付出,完全不知生命漸漸在耗損當中,等兒孫相繼長大之後,自己已經作古。兒孫有的也已經忘了,或不認識曾經為他們盡心盡力,付出生命的陌生人。兒孫自有兒孫福,莫為兒孫做馬牛。中國人疼子孫,愛子孫,是否也應將愛分享,擴及去愛世人。
    人生如劇、劇如人生。人生的過程,如戲曲一般,由「地、水、火、風」構成的人類,一旦撤手塵寰,一切皆空幻。把握時機,早早學佛,行善布施,迴向法界眾生結善緣。
    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天眼照見,天耳遙聞,了解眾生是何根基,隨處應現諸多形象,方便度一切眾生,使其開悟,啟發菩提心,廣行菩薩道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釋果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